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张小静的选择(雷佳音饰演)。看看张小静走出地牢后与他分手的前下属就知道了。世人是不是目光短浅,心胸狭窄,不能理解张小静的苦心断腕?不完全是。在他们看来,
背叛就是背叛,不会因为目的正确而变得高尚。不管牺牲萧艺是否一定能拯救长安人民,也不管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牺牲萧艺是否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,萧艺的生命与长安几十万人的生命相比,
有点可笑。
孟子曰:“鱼为我所欲;熊掌才是我想要的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可见选择的广泛性。古语有云,“良禽择木而栖,良臣择其主而事”,可见选择的重要性。今天的人们不得不不断面对各种选择。
从去哪里吃晚饭,邀请谁,到选择幼儿园和高考填报志愿,以及在婚恋中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之间的选择。这些选择可能会给人们带来苦恼和困惑。当然,最难的选择是“女朋友和妈妈同时落水,
先救哪一个”。总之,选择是必然的。人生是一张由大大小小的选择题组成的试卷。没有选择,就活不下去。
在热播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,每个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李泌选择相信张小静,所以他赌上了自己的生命。冷血无情的女杀手鱼肠(李渊饰),辛酸地对张小静说“你们男人总是选择做事,女人却不是”。
无疑击中了性别紧张的痛点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部剧其实讲的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。当然,没有什么比选择主角张小静更能打动观众了。
“长安第一死囚”张小静奉命担负起拯救长安百姓的重任。为了追查恐怖分子龙波(周一围饰)的线索,张小静进入长安地下城,地下城主葛老(吉蒙休斯饰)要求张小静用一个名字与他交换情报。事实证明,
张小静在万年县当烂教头的时候,就在葛老的地下城种下了很多“隐桩”。葛老对此深恶痛绝,发誓要把“藏桩”挖出来。张小静思虑再三,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,忍痛说出了小B这个“藏桩”的名字。
萧艺的慷慨之死令人肃然起敬。“阎罗五尊”亲手开枪打死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,激起观众虐心的悲壮感受。毫无疑问,从创作者的意图来看,张小静的选择并没有错,而从观众的反应来看,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。然而,
张小静真的出卖了“隐藏的股份”吗?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
正当还在犹豫的时候,社会人士姚润能(陆)再三提醒“不要搞错了”,贩卖“藏桩”触犯了唐律,要被处死。很明显,这是一个规范性的评价。张小静违反了唐律中的哪一条?剧中没有明确的解释。
张小静的行为类似于当代刑法中的泄露国家秘密罪。相应的,《唐律》第《职制》条有“泄密事件”:“泄密事件者,应予保密,绞之;除了大事要保密的也就一年半。
“什么是‘大事’?《唐律》中有解释:“指阴谋进攻、逮捕、谋反。“藏桩”的身份信息是否是“大事件”,自然有一定的解释空间。即使不是“大事件”,也应该属于“应该保密的非大事件”。就这样,张小静暴露了小乙的身份,
至少一年半的监禁,也就是一次绞刑,似乎也不算多。电视剧转化为执行力,可以看作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恰当展示。当然,如果我们认为是张小静杀了那个人,我们也应该数罪并罚。
张小静没有听姚如能的建议。他采取行动的理由很简单:“没有什么比今天长安几十万人的生命更重要。“这是典型的为了大家放弃小家的想法,法律上叫紧急避险。根据当代规范性刑法的定义,
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危险,较少地损害对方的合法利益,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为。在现代刑法看来,紧急避险可以阻碍行为的违法性。
但遗憾的是,唐代法典中并没有关于紧急避险的一般规定,因此张小静的行为不能免罪。
当然,对于已经被判死刑的张小静来说,他不在乎多承担一项罪名。但是,他应该关心世人的道德评价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极其复杂。合法的不一定合理,相反,不合法的也不是不合理。所以有必要问一下,
张小静的选择在道德上合理吗?
对于这个问题,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。毫无疑问,肯定有许多人同情张小静的选择。毕竟,在这种极端戏剧性的情况下,张小静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,要么去死,要么全部死掉。
似乎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前者。在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原著中,李弼(Jackson Yee)和张小静讨论了一个问题,假设很多人在同一条船上,他们必须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祭祀河神,才能保证船上其他人的安全。
你想杀了这个无辜的人吗?两个人的答案都是“有”。这和牺牲萧艺拯救长安人是一个逻辑。归根结底,张小静和李泌是一类人,他们信奉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的原则。一旦他们确定了目标,
愿意不惜一切代价。戏的开头,李碧请张小静出山,张小静明确表示:“我做事,不讲规矩。”李碧回应:“不说话就不说话。”你认为他们不道德吗?不,他们有他们的道德观。在他们看来,
道德是大多数人最大的福利。张小静以牺牲萧艺为代价,捍卫了长安数十万人的人身财产安全,得远远大于失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张小静的背叛获得了道德合法性。矛盾的是,如果张小静真的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,
而为什么要让曾经的下属和兄弟用生命互相信任?至少,电视剧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。
然而,肯定有许多人不同意张小静的选择。看看张小静走出地牢后与他分手的前下属就知道了。世人是不是目光短浅,心胸狭窄,不能理解张小静的苦心断腕?不完全是。在他们看来,背叛就是背叛,
不会因为目的正确而变得高尚。先不说牺牲小乙是否一定能拯救长安人,也不管当时除了牺牲小乙之外是否会有其他的替代方案,把小乙的生命和长安几十万人的生命相提并论就有些荒唐了。
不是说生命无价吗?怎么能比呢?即使在当今社会,为了多数人的利益,可以无条件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吗?对于这个问题,中国古代先贤早有答案。子曰:“不义而富贵,于我如浮云。
孟子说:“做了不义之事,杀一个是不对的,赢天下也是不对的。”而杨朱学派更是笃定:“拔一毛钱,利天下,不好。”显然,早期儒家和杨朱学派都坚持一种绝对的伦理观。在他们心目中,世界上有铁律。
就是这么一条铁律,不能背叛朋友,不能滥杀无辜。不管是什么情况,不管目的是什么,这些铁律是绝对不能违背的。
总之,张小静的选择就像一个聚光镜,以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争议的哲学问题。用功利的尺度来权衡,张小静无疑是一个有大爱的英雄;用专制主义伦理的统治者来衡量,张小静的选择在道德上是错误的。
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张小静之前是以“非正义”的名义被处决的,起因却是为死去的朋友报仇的正义之举;这种对“隐藏的股份”的背叛,对自己兄弟的背叛,无疑是对仁义原则的自然反应,但他的行为却落入了中国传统的“非正义”定义。